師傅們在老人樂(橫瀝水邊村里的老人娛樂中心)里一敲鑼打鼓,小徒弟們就聞聲而來,。隨同趕來的還有觀演貔貅的觀眾,,男女老少都有,。隨著敲鑼打鼓越來越激烈,,徒弟們急忙弄好道具,貔貅表演開始了,。
79歲的吳子成向徒弟傳授貔貅舞的技藝,,他是本村唯一懂貔貅舞的人。
舞貔貅來源于一個傳說,。傳說紫薇仙人上山游泳,,忽然遇見一只兇猛無比的貔貅。紫薇仙人右手搖著蒲扇,,左手拿青,,巧妙地把惡獸引下了民間,,企圖在民間把它制服,。誰知,這只大貔貅一會伸直腰洋洋得意,,一會俯伏身子面露兇相,,就連紫薇仙人也拿它沒辦法。后來紫薇仙人靈機一動,,想到了七十二變的孫悟空,。于是紫薇仙人一邊用青猴引誘著貔貅,一邊尋找觀望著孫悟空,。好不容易把青猴召喚來了,。這只青猴機靈得很,在貔貅身邊竄來竄去,,把貔貅弄得團團轉,,貔貅果真變得和善了很多,。
紫薇仙人,、長春不老,、青猴和孫悟空正在等待演出開始。
水邊貔貅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已經七十九歲的吳子成回憶,,貔貅舞傳于佛山等地,剛到橫瀝時,,吸引了不少人觀看,。可是觀眾卻逐漸減少,,也許是當時的舞步比較簡單,。到了“文革”,由于怕被當作“牛鬼蛇神”,,大家都把道具藏了起來,。本以為改革開放后會火爆起來,結果并未火起來,,大家都忙著賺錢去了,。由于擔心這項傳統(tǒng)藝術會消亡,今年年初,,吳伯把貔貅隊組織起來,,并從佛山等地選購漂亮的貔貅道具,和同樣是貔貅舞高手的兒子吳滿水一起,,教授年輕人舞貔貅,,企望將這項民間藝術代代相傳。
這幫十幾歲的水邊貔貅舞傳承者在練習時總不忘相互嬉戲,。
村里大一點的青年人都要工作,,只能讓還在讀書的學生們擔當隊員。這幫小徒弟大概有十七八個,,小的有十二三歲,,大的也才十六七歲。吳伯介紹,,挑這些孩子舞貔貅,,有一個好處是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消遣習慣??紤]到孩子們都要上學,,吳伯把練習時間安排在每周周日晚上,從七點多學到九點。目前已經上了十來次課了,,徒弟們基本可以表演,,但有些動作還不夠到位。在徒弟們練習的時候,,吳伯坐在一旁觀看,。一位演紫薇仙人的小朋友沒把觀望尋找青猴的動作做好。吳伯立馬從石凳上蹦起,,一個箭步走上去,,拉開馬步,炯炯有神地向右一望,,沒看見青猴,,然后敏捷一轉,身體向左,,左手掌心向前靠在左太陽穴旁,,右手靠在背后,再敏銳地一望左方,,把一個機靈的青猴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了,。
據介紹,貔貅舞包括舞貔貅,、打拳,、耍刀耙棍等內容,表演至少需10個人,,表演時間為1-2小時,。過去貔貅舞有兩項絕活,分別是上竹架和打棍仔,。上竹架是由四個人把兩根竹竿搭成十字架,,兩人扮猴上下騰越。上架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要在十字架中間加一根竹子,,竹子上頂著一個人的肚子,,由兩人轉動竹子,上面的人伸開四肢跟著旋轉,,就像是轉風車,。吳子成的兒子吳滿水說,能表演這一角色的人很難找,,既要腰力好,又要耐轉,,不怕暈,,當年貔貅隊里20人僅有一人能擔此任。而另一絕活則是打棍仔,由八人手執(zhí)長棍站成圓形,,先是兩人對打,,接著四人、六人,、八人輪流對打,,看得觀眾眼花繚亂。最后還有師傅出來打“長龍”,,寓意封臺,,結束表演。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