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寫就當下的“一帶一路”,,近年來越發(fā)深刻影響著中國與世界,。2013年秋天,,通過汲取并發(fā)揚“絲綢精神”,,由中國提出的這份倡議,,以更大動力推動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積極構(gòu)建繁榮,、和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diào),“一帶一路”并非一個封閉的孤立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合作體系,。“開放包容,,互學互鑒”這一植根歷史,、面向未來、立足中國,、朝向世界的提法,,鮮明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總體設計中深厚的歷史情感與文化情懷。
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的建縣史,、約1260年建城史的東莞,不僅是嶺南文明的起源地,、發(fā)展地,,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與世界在這里早早關聯(lián),,文化底蘊分外深厚?;赝麣v史,,東莞早已在對外經(jīng)濟活動中,積淀下了一批分外閃亮的文化符號,,如出口莞香莞草,、煙花爆竹等特產(chǎn)貨物,鐫刻對外交流印記的卻金亭碑、至正銅鐘,,又或者憑借海陸航道引進番薯,,乃至數(shù)十年發(fā)揮關鍵作用的廣九鐵路石龍站……這些可能你知道的,,或者你不知道的,,都是這座嶺南名城熠熠生輝的璀璨符號——
1
毗鄰廣州地處門戶
區(qū)位優(yōu)勢得天獨厚
“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gòu)成的“一帶一路”,在歲月流轉(zhuǎn)中于華夏大地輻射廣泛,。翻開歷史長卷,,東莞從未缺席,各個時期均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詳加回溯,,莞邑大地傳承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印記,沿革脈絡異常清晰——
與陸上絲綢之路相對,,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mào)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陶瓷,、香料為代表性貨品,。史學界觀點認為,這一商路“萌芽于商周,,發(fā)展于春秋戰(zhàn)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zhuǎn)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具體解讀,,經(jīng)過千余年發(fā)展,,唐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繼續(xù)升華的關鍵時期,當時已經(jīng)有了“廣州通海夷道”的命名,,而后隨著中國造船技術(shù),、航海技術(shù)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指南針在航海領域的運用,,商船遠航越加勃興——從中國東南沿海,,經(jīng)過中南半島、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直接的商貿(mào)文化交流,,并推動沿線各國的共同發(fā)展。
一般而言,海上絲綢之路包括東海,、南海兩條航線,,廣州、泉州為南線主要港口,。毗鄰廣州的東莞,,恰恰處在珠江出海口的位置,,由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航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貿(mào)易往來有著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各地商賈紛紛云集至此,。
■蠔崗貝丘遺址既是東莞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更是東莞歷史文化的基石
2
嶺南文明重要起源
商貿(mào)往來歷史悠長
作為“番東之要津”,東莞連接著廣州港與更大更遠的世界——“凡番舶之赴黃浦者必由于此”,。改革開放后的“世界工廠”,,事實上早已依靠海上絲綢之路,匯入國際經(jīng)貿(mào)大潮,,與世界溝通聯(lián)系,。
在海上絲綢之路占據(jù)重要位置的東莞,同樣是東江史前文明代表,。距今已5000多年的蠔崗貝丘遺址,,灰坑、墓葬,、排水溝,、房址等人類定居要素留存完整,是廣東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人類聚落遺存,,被考古學家麥英豪譽為“珠三角第一村”,。更為關鍵的是,新石器時期的蠔崗人,,就已能用石斧,、石錛等工具制作水上交通工具、可以理解為獨木舟的雛形,。
沿著歷史軌跡,,繼續(xù)探究東莞的“絲路軌跡”——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帶動東莞商貿(mào)發(fā)展,、商品流通,,從東城柏洲邊東漢墓出土的舶來品“琉璃耳鐺”更是可以推斷,兩漢時期東莞便已產(chǎn)生對外商貿(mào)往來,;隋唐宋元時期,,東莞是嶺南溝通海洋的門戶,而后繼續(xù)加深重要中轉(zhuǎn)站定位;明代,,東莞南部地區(qū)成為東南沿海最重要的貿(mào)易區(qū)域,,被外商稱為“貿(mào)易島”;嘉靖年間,,東莞雞棲,、屯門、虎頭門是廣州府夷船的主要泊口,;清代“一口通商”后,,虎門是“廣州十三行”中外商船的必經(jīng)之道,,虎門,、鎮(zhèn)口、石龍成為粵海關重要稅口,,石龍成為“廣東四大鎮(zhèn)”之一,。
其中細究,更有觀點認為,,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活動中,,東莞扮演重要角色——“永樂四年明廷第一次在東莞采珠,與永樂五年鄭和二下西洋從廣州出發(fā),,時間上頗為吻合,,兩者或有直接關聯(lián)。因此,,在鄭和下西洋的宏大事業(yè)中,,東莞地方曾扮演的角色,實在不可忽視”,。
及至清朝,,閩粵之人下南洋已成潮流。據(jù)暨南大學歷史系劉正剛教授等學者考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就有東莞人前往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從事開采錫礦和割橡膠的工作。
3
莞香釋放城市魅力
莞草煙花遠銷世界
在貨物流轉(zhuǎn)的同時,,東莞深層次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活動,,東莞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商品化進程顯著加快。這其中,,以東莞出產(chǎn)的香料“莞香”,,最為引人流連。
莞香,,又名牙香樹,、女兒香,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據(jù)史書記載,,唐代時莞香由國外傳入,,宋代時廣東各地普遍種植,因東莞一帶的土質(zhì)特別適合莞香樹生長,,進而出產(chǎn)的香料品質(zhì)最好,,莞香由此名聞全國,不僅是上貢佳品,,更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此背景下,莞香不僅成為東莞代表,,更在頻繁的商品交易中成為香港指代——有觀點認為,,宋元時期,因雞棲,、屯門等泊口轉(zhuǎn)運莞香,,故得名“香港”或“香港村”。
整體而言,,莞香不僅是東莞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更是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綿延千年的航線上,,除了茶葉,、瓷器、絲綢,,香料也是中國古代貿(mào)易的重要貨物,,莞香作為香料中的珍品,更是成為其中翹楚,。
■莞草及相關手工編織品,,曾經(jīng)是東莞人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之一
與莞香對應,莞草更是東莞的一大特產(chǎn),,而東莞真正的得名,,據(jù)考證也正是來自莞草——2011年,東莞文史專家楊寶霖基于詳細查證后指出,,真正的莞名由來是從一種“莞草”得來,。
莞草,是一種多年生耐鹽性挺水型的單子葉植物,,又名水莎草,、三棱草,常見于廣東,,因其生長在咸淡水交匯之處,。廣東氣候炎熱潮濕,,鋪草席睡覺休息是傳統(tǒng)民俗,于是莞草成為制作草席的上佳材料,。東莞人的莞草編織技藝,,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中曾經(jīng)出土的座席就是莞草編織而成,。
由此,,莞席自然而然成為東莞與海上絲綢之路聯(lián)結(jié)的又一特產(chǎn),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后,,“東莞草織廠,、莊數(shù)十家,從業(yè)萬余人,,產(chǎn)品大量出口英,、美、法等國及南洋諸島,。產(chǎn)品有豬仔席,、街市床席,、加用突花席,、蠻蛇席、金銀繩地席,、長席,、花繩席、摩登席,、時花席,、芥黃席等,除部分內(nèi)銷外,,大量出口英國,、荷蘭、法國,、德國,、美洲、澳洲,、印度,、泰國、南洋群島諸國及阿拉伯地區(qū)”,。
煙花爆竹,,也是東莞出口的標志性商品。根據(jù)記載,,17世紀末,,東莞便在運銷大頭菜,、水草、涼粉草之余附帶少量爆竹煙花,,運往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婆羅洲、越南,、泰國,、緬甸等地。海禁開放后,,爆竹成為獨立的出口商品,,銷售地區(qū)擴大至歐洲、美洲,、澳洲,、非洲等地區(qū)。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東莞爆竹出口金額達一百余萬兩白銀,,1918年上升至一千多萬兩白銀,有羅華泰,、謙隆,、黃佐記等大戶。
20世紀初,,東莞萬江人陳蘭芳將其在莞城的煙花產(chǎn)業(yè)延伸至香港,,在九龍馬頭角北帝街70號創(chuàng)立千人工廠,幾近壟斷香港爆竹行業(yè),。1929年中秋節(jié),,陳蘭芳以香港紳士身份,請準港英當局在太白酒家廣場燃放煙花,,引發(fā)廣泛反響,。1953年英國女王舉行加冕大典,陳蘭芳受邀前往倫敦燃放東莞煙花,,并演出“貂蟬拜月”“三英戰(zhàn)呂布”等煙花戲,。
1948年,東莞爆竹出口到達鼎盛階段,,出口額達1000多萬港元,,約占世界爆竹銷量的30%左右。截至1987年,,東莞市有煙花爆竹廠161家,,職工近2萬人,廠外加工戶近4萬人,,年產(chǎn)220多萬箱,,上繳稅金1000多萬元,。1988年,爆竹煙花以322萬美元的總額,,位居東莞出口商品榜首,,足足高出第二位一倍多。198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第二屆國際煙花比賽上,,東莞市煙花爆竹廠生產(chǎn)的“中加友誼”榮獲了國際傳統(tǒng)煙花比賽第一名,奪得“朱庇特金像獎”,。
4
莞邑大地名人輩出
涉足重洋歲月留名
生于莞邑大地的人們,,因為臨海有著更多與世界的關聯(lián),遠涉重洋,、探索未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內(nèi)在鑲刻,各個領域名人輩出,。
隋唐時期,,中日交流進入鼎盛時期,文化部分承前啟后,。南宋末年,,東莞白馬人李用,鉆研周程理學近30年后,,東渡日本傳播理學,,被尊稱為“夫子”。
李用,,字叔大,人稱“竹隱先生”,。對于其在日本的傳播理學活動,,眾多史籍都有記載,而且在民間也有不少關于他在日本活動的傳聞,。如李用在日本娶的是交趾(中國古代地名,,越南北部)人,81歲卒,,生前遺愿“生不食元粟,,死不葬元土”,故二夫人便把李用遺體運回交趾安葬,,由日本門生和兩隊各穿紅袍,、白袍的哀樂儀仗隊護送上路,一路上吹著極具日本特色的悲壯“過洋樂”,。
有觀點認為,,李用的生平成就可以用四個“最早”來概述——廣東最早宣揚和開設宋學講席授徒的理學家,;廣東最早有名字記載下來的日本華僑;我國最早有具體人物名字可證的海外華僑教育家,;我國最早有史所載在日本開宋學講筵的理學院,。
在東赴日本傳播思想、開創(chuàng)先河的李用之后,,東莞人陳益則因為引進番薯成為“中國第一人”,。
據(jù)史料記載,明萬歷八年,,來自東莞虎門的陳益搭乘商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安南(今越南),在當?shù)爻缘椒?,不僅好吃且能充饑,。故兩年之后的萬歷十年,陳益頂著極大壓力將番薯“藏匿于銅鼓中”帶回,,隨后“耗盡家財在祖父陳蓮峰墓旁購地35畝種植番薯,,大力推廣,為解決那個時代面臨的糧食危機作出卓越貢獻”,。
乾隆年間,,東莞橫坑人鐘映雪收集整理并評點的木魚書讀本《花箋記》《二荷花史》,19世紀傳入歐洲,,被譯成德文,、荷蘭文、英文,、丹麥文,、法文等。德國詩人歌德,,曾在日記中特別提及自己閱讀《花箋記》的所思所感,。
5
古鐘見證中伊友誼
卻金亭碑詮釋廉政
而今能夠感受到海上絲綢之路之于東莞印記的,還有眾多留存實物,。這其中,,卻金亭碑與至正銅鐘,都分別有著耐人追尋的歷史意義,。
始建于公元962年(南漢大寶5年)的資福寺,,在東莞歷史久遠,最早由南漢禹馀使捐住宅建成,,元代至正六年,,寺內(nèi)僧眾化緣鑄鐘。鐘面四面正書,,每面17行,,記述當時僧人化緣鑄鐘經(jīng)過,,開列施主名單及其捐財物數(shù)量,還記有鳴鐘規(guī)則,、祝詞偈頌等,。四面的間隔處分別有“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等字樣。在鐘腰處橫列咒語,、梵文,。
銅鐘鑄造時,曾經(jīng)摻入波斯商人捐贈的一種貴重自然銅礦石——鍮(音“tou”),,此事在伊朗歷史也有記載,,由此至正銅鐘成為中伊友好交往見證。1973年6月,,伊朗參議院長率友好代表團來我國訪問,,向周恩來總理特別提及東莞資福寺至正銅鐘與波斯商人的歷史淵源,依照上級指示,,資福寺銅鐘隨即被運至廣州參加中伊文物展覽?,F(xiàn)至正銅鐘存放于東莞市博物館。
■卻金亭碑是中國明代對外貿(mào)易,,中泰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位于東莞莞城街道北門外光明路,、教場街街口的卻金亭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于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內(nèi)容為紀念明代番禺縣尹李愷“卻金不受”的廉政故事,當屬中泰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對研究明代對外貿(mào)易及涉外稅制改革有重要參考價值,,而對目前的黨風廉政建設也具有深刻意義。
卻金亭碑的史實,,深刻詮釋著“為官清廉”的信念——1538年(嘉靖十七年)番禺縣尹李愷來東莞交叉檢查外貿(mào),,訂立制度,不準官吏隨意抽盤,、騷擾外商。為表謝意,,暹羅人柰治鴉邀集外商籌得一百兩銀奉送李愷,,李愷拒不接受。柰治鴉后來到廣州稟請巡按王十竹批準,,于1541年(嘉靖二十年)在東莞城碼頭附近的演武場之南,,建卻金坊和立卻金匾。
6
龍舟精神歷久彌新
籃球奏響當代強音
如前文所述,,由于水路通暢,,東莞人造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之后在海上絲綢之路商貿(mào)發(fā)展的基礎上,造船技能純熟高超,,成為東莞顯著的地域特征之一,。由此衍生的龍舟文化,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東莞人乘風破浪,、勇攀高峰,。
作為“龍的傳人”,從“龍舟”的定名就能看出中國人對其所寄托的特別心意,,扒龍舟通過與水競逐,,人的能量被深度激發(fā),齊心協(xié)力,、迎難而上的精神內(nèi)核異常鮮明,。東莞龍舟起源甚早、發(fā)展迅速,,各水鄉(xiāng)片區(qū)都有著自己的龍舟傳統(tǒng),。明末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就曾在《廣東新語》中有過這樣的記錄:東莞“鄉(xiāng)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云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xiāng)鄉(xiāng)有之……”
■古往今來,頑強拼搏,、百折不撓,、乘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龍舟精神在東莞人的身上有著生動呈現(xiàn)
其中,,東莞中堂是莞邑龍舟重鎮(zhèn),,咸豐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標(代指有組織的龍舟競賽),鶴田村奪冠,,民間詩作流傳至今:“中堂出標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賢。到處龍舟來趁景,,第一飛龍是鶴田”,。2000年1月,東莞沙田被中國龍舟協(xié)會授予全國第一個“龍舟之鄉(xiāng)”稱號,,再度彰顯了東莞龍舟獨到的歷史地位,。近年來以麻涌為代表,東莞龍舟在傳統(tǒng)民俗的基礎上,于競技層面接連斬獲各項世界大賽獎項,。
2020年8月,,扎根東莞近30年的中國首家民營職業(yè)籃球俱樂部廣東宏遠,奪得了隊史第十座CBA總冠軍,、再度刷新中國籃球紀錄,,令東莞“全國籃球城市”的金字招牌越加閃亮。向前回望,,2019年宏遠男籃,、新彤盛女籃完成史無前例的“一城雙冠”佳績后,東莞成功舉辦國際籃聯(lián)籃球世界杯,,以籃球文化為主要體現(xiàn)的東莞城市精神,,將專注姿態(tài)、專業(yè)精神,、拼搏干勁深度融合,。
因為籃球,東莞在當代依舊續(xù)寫著對外交流的全新篇章——2019年籃球世界杯,,立陶宛國家隊在東莞賽區(qū)參賽,,基于之前該國籃球名帥尤納斯執(zhí)教宏遠男籃的鋪墊,立陶宛男籃在宏遠俱樂部進行前期訓練,,更好地進行備戰(zhàn),。世界杯后,立陶宛籃協(xié)特別向宏遠俱樂部的支持表示感謝,,“籃球搭橋”的故事,,在“籃球城市”東莞生動呈現(xiàn)。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