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貴在自信與自主建筑貴在自信與自主當前,國人(當然包括建筑界)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何以在西方建筑師大舉進入中國之后,,中國的建筑師竟然一敗再敗,“潰不成軍”,?于是在媒體上,,嘆息者有之,,嘲笑者有之,憤慨者有之,,抗議者有之,。建筑師自己也出來講話,大體是:一承認有差距(視野狹窄,、構思貧乏,、心態(tài)浮躁,、滿足搬抄等等),,二責怪當事者(業(yè)主、開發(fā)商,、政府主管等)“崇洋迷外”,、“追求新奇”、“廣告效應”,、“厚彼薄己”等等,。以上說法,都有一些道理,,但是筆者認為沒有說到要害,。 要害是,相當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已習慣于那種追求數量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因而對建筑師也抱了一種輕鄙的態(tài)度,建筑師本人也依從于此種模式,,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市場經濟一來,人們急于在那些粗放模式上涂脂抹粉,,以“洋”求勝,。西方一些建筑師也看到這點,投其所好,,于是“一拍即合”,。否則何以來得這么多,精品卻這么少呢,?
也有的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對我們長期自我封鎖的必然懲罰,并認為當今形勢是在全球化語境中東西方文化交融過程的一個難以避免的階段,。筆者想就此發(fā)表一些議論,,特別是在讀焦毅強兄的新作《中國建筑的雙重體系》之后。
東方不僅是中國,,至少還有日本和印度,。在西方人眼中,,遠東之外,還有中東,、近東,,都屬于東方。要說東西方交融,,那么日本和印度比我們走在前面,,我們何不審視一下他們如何“交融”,再來看看我們自己,?
日本在1853年美國炮艦登陸強制其開放的刺激下,,于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發(fā)展產業(yè),、引進西方文化、改革軍制,。在建筑學方面,,第一批進入的外國建筑師有英國的約西亞·康德爾等,對日本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設計都起過重要的影響,。其后在美國的賴特與安托寧·雷蒙德等的作品影響下,,以及留學包豪斯等國外學校的日本建筑師的推動下,引進了早期的西方現代主義,。這一切終于導致以丹下健三為代表的日本自己的現代建筑大師涌現,,這已經是明治維新后70——80年的事了。
表面上看,,日本的“維新”是“全盤西化”的,,乃至今日有許多人把日本列為“西方國家”。但實際上,,日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就從來沒有放松過對國民進行“大和魂”的教育。雖然這種教育曾經導向軍國主義,,但是它培育了一種自強精神,。事實上,正是這種自強精神,,使日本在戰(zhàn)敗后迅速崛起,,和它的企業(yè)走向世界一樣,它的建筑師也沒有把自己關在國門之內,,而是以世界視野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識,。迄今,已有三名日本建筑師(丹下健三,、楨文彥和安藤忠雄)獲得世界上享有最高榮譽的建筑師獎——普列茨克獎,。
和日本主動吸收西方文化不同,,印度是被迫接受的。英國殖民主義者從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以后,,不斷侵略印度,,導致1858年成立英屬印度帝國,直接統(tǒng)治印度,。同時,,英國也不斷進行文化侵略。建筑方面,,最典型的殖民主義建筑是在首都新德里建造的秘書處(1913——1928,,建筑師:H.貝克)和總督大廈(1912——1931,建筑師:E.勒琴斯),。
印度在1947年獨立,,1951年,,尼赫魯邀請現代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來印度設計旁遮普邦新首府昌迪加爾,,以期樹立印度在獨立后走向現代化的形象??虏嘉饕谟《仍O計了好幾個工程,,但是現代主義在印度的扎根,卻主要依靠印度自己的一批建筑師,,如多西(柯布西耶的學生),、柯里亞、利瓦爾等的努力,,他們使現代建筑在印度本土化,。柯里亞榮獲國際建筑師協會的金獎,。 可以說,,日本建筑師是外向型的,以一種民族精神擁抱世界,;而印度建筑師則更多地屬于內向型,,以同樣的民族精神引進世界。他們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吸取,。
中國從蒙受鴉片戰(zhàn)爭炮火后的大部分時間,,對西方文化始終是半推半就的態(tài)度,并且以“推”為主,,“就”是被動的,,因而對西方文化長期來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對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也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視若敝履,,從而使自己淪于一個理論上虛無的狀態(tài),,怎么不會潰?。?其實,,中國的建筑師和開發(fā)商中很有一些佼佼者,。在“萬國博物館”的上海,出現了綜合東西文化的里弄建筑,。在洋風勁吹的外灘,,出現了陸謙受的中國銀行。上世紀二十年代留下的建筑,,還有呂彥直的中山陵和中山紀念堂,。
我記得在解放初期,曾經接觸過蘇聯來的專家,,他們對中國建筑師是看不上眼的,。141個工業(yè)項目,工廠建筑不用說,,連兩三層的廠前區(qū)行政樓也得他們設計,,中國建筑師只能做做生活區(qū)的住宅設計。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建造的北京十大建筑,,卻都出自中國建筑師之手,各有特色,,群相爭妍,,到今天仍然是北京的重要景觀。 我的理解:其所以能如此,,關鍵是要有自信的精神和自主的品格,。我們要向日本和印度建筑師學習的,最主要也是這兩項,。
我贊賞焦毅強的新作,,也在于此。焦兄非常好學,,又勤于實踐,。他通過學習中外的哲學、美學,、建筑文獻,,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觀和創(chuàng)作理論,并付之實踐,,再通過實踐豐富自己的理論,。人們不一定贊同他所有的觀點,也不一定認同他所有的作品,,然而,,我們仍然應當肯定他的這種自信和自主,,并希望能見到有更多的這樣的努力。中國現代建筑的希望,,就在于此,。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