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开行政区划_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页面,本页面是由15个视窗区共计15个区域组成,操作帮助请按Alt加问号键。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中堂镇栏目 > 要闻 > 图片新闻
祝贺!中堂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晋升“国家级”
  • 2025-03-21 15:13
  • 来源: 本网
  • 【字体:    打印
  • 分享到: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正式发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广东共有58人入选,东莞有4人,其中中堂镇的冯沛朝师傅,以“龙舟制作技艺”名列其中。此前,冯沛朝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能力水平,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经推荐申报、材料复核、专家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确定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根据《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新入选省级或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行一次性奖励,市财政奖励金额为国家级20万元、省级10万元。

  冯沛朝,1956年出生于龙舟造船世家,父亲冯怀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65年至1970年,冯沛朝一边读小学,一边跟随父亲游走于各村,协助造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对造船工作有了认识,学习原理并懂得木船、农艇的手工制作基础,对日后自己建立造船厂和龙舟制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冯家的第五代传承人,冯沛朝自小随爷爷冯桃和父亲冯怀女下乡造舟艇,小学毕业后专心随父亲为珠三角周边各村制作龙舟。50余年的钻研打磨,冯沛朝继承了父亲及家族世代造船的经验技艺,并对龙舟相关的传统民俗和仪式有深厚的了解。他制作的龙舟工艺精细,船型线条流畅,船头破水好,船尾消水好,很受欢迎。由于其制作的龙舟吃水浅、扒水快,深受人们的追捧喜爱,其龙舟远销周边市镇,驰名他乡。

  从选料、做底骨、钉蝴蝶底、反底起水、钉转水旁、做花旁、做大旁、安龙肠、上桐油灰到安龙头龙尾,冯沛朝独立执尺,掌握了100多道完整工序,贯穿其中的弹墨斗线更是其“绝活”,技术娴熟,力度得当,弹线匀速,笔直而准确,如今在中堂的龙舟制作中鲜少有人掌握。冯沛朝所做龙舟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味道,不改传统工艺流程、不改尺寸、不改原材料。中堂的“大头龙”其主要特点为:1.是典型传统龙舟,即“大头龙”。龙骨是由1条大杉合制成,总长为26米,龙肠分为三节用坤甸木做,龙头用人工雕刻而成。2.所做龙舟重量较轻,吃水浅,速度快。3.所做龙舟材料一般为松木或杉木。4.龙舟结构简单,适应于比赛和便于维护。5.龙舟线条流畅,造型优美。6.龙头高翘,船身狭长。7.龙骨只需一块长木。冯沛朝制作的龙舟也是各乡镇里质量最好的,木料上乘,不偷工减料,每一个工序都一丝不苟,并且其制作的龙舟在尺寸与设计上进行改良,3块旁板使得船体吃水浅,行进快,年年都能在龙舟竞渡上夺魁。

  从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师傅,冯沛朝制作了500多条大龙舟,培养了10多名优秀的龙舟制作技术骨干,制作的龙舟所获大小奖项不计其数。他所制作的龙舟销往增城、中山、惠州、香港等地,为水乡文脉的延续贡献了重要力量。

  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播意识的普及,冯沛朝又积极投入到龙舟文化的活态传承中。自2010年起,他延用传统大头龙的制作工序,制作等比例缩小的精美龙舟工艺品,广受群众喜爱;同时促进文旅融合,线下参加非遗墟市,线上开展直播和公开课,广泛推动了项目的社会传播。


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_中国东莞中堂街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