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貴州銅仁文藝合作交流項目——林漢筠歷史文化散文《嶺南讀碑記》(中國書籍出版社,,2022年1月)研討會,4月7日在貴州工程職業(yè)學院隆重舉行,。貴州工程職業(yè)學院黨委書記陳健,、貴州省德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梁健及有關專家、學者30余人參加了線下研討,,貴州工程職業(yè)學院13000多名師生還通過云研討方式參與活動,。
本次活動由貴州工程職業(yè)學院、德江縣文聯(lián),、東莞市作協(xié)等舉辦,,為東西部協(xié)作莞銅兩地聯(lián)合舉辦的首個文學作品研討會。因疫情原因,,不能現(xiàn)場參加活動的東莞市作協(xié),、清溪鎮(zhèn)文聯(lián)、鳳崗鎮(zhèn)文聯(lián)等單位,,也紛紛發(fā)來賀信,、賀電,表示祝賀,。
東西部協(xié)作文藝踐行
莞銅兩地,,山水相融,人文相親,,歷史文化相通,。德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梁健在會上介紹了兩地文化特點。他認為: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直觀性,、務實性,。嶺南東莞,史久源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群聚居;5000年前,,東莞先祖拓開的蠔崗遺址,,被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1840年的虎門銷煙,,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篇地,;1978年,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yè)太平手袋廠在東莞誕生,,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東莞人堅持 “海納百川,、厚德務實”城市精神,,積極融入大灣區(qū)建設,瞄準國際標準,,對標國內(nèi)一流,,全力打響“嶺南文化”“莞邑文化”“都市文化”“灣區(qū)文化”品牌,打造“品質(zhì)文化之都”,。
黔東北的銅仁德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一座千年來的歷史積淀,,留下了不少璀璨而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城市。兩地文化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這兒的炸龍,、水龍與東莞的草龍、五月初五賽龍舟活動,,德江哭嫁與東莞客家哭嫁等等,,為城市秉賦出旺盛的生命力。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優(yōu)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水平,。這次,將東莞作家狀寫東莞本土文化的作品研討會,,放到黔東北來舉辦,,是兩地文化交流的嘗試,開啟了兩地文化交流的新篇,。他希望兩地文藝家心系民族復興的偉業(yè),,堅定文化自信,繼續(xù)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
做文化使者 助力兩地文化交流
在東西部協(xié)作的大背景下,東莞市作協(xié)副主席,、東莞市鳳崗鎮(zhèn)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林漢筠,,于2021年10月,受組織委派,,隨清溪組團遠赴千里德江,,為深入推進莞,、銅兩地的文藝交流合作鋪路搭橋,用傳播推動傳承,,不斷深化兩地文化的交流融合,,用文藝的形式,講好兩地精彩故事,,工作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建設性,。
陳健指出,林漢筠自到德江以來,,甘當文化使者,,為當?shù)匚乃嚬纹鹆艘魂嚒帮L”。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不斷挖掘德江文化,,在《東莞日報·清溪》大篇幅、大版面推出德江文藝作品,,推介德江文藝人才,。他不僅代表了他個人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更代表了東西部協(xié)作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景象,。他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東西部協(xié)作的一種“現(xiàn)象”,為黔東北與嶺南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搭建了橋梁,,讓傳播與傳承的因果關系得到了進一步驗證,。
用言行傳播東莞精神
作為一個湘地到東莞的作家,林漢筠對東莞愛得深沉,,歷時五年而創(chuàng)作的地域文化散文三部曲之《嶺南讀碑記》,,聚集本地歷史文化,講述東莞精彩故事,,為外界了解東莞提供了新視界,、新窗口。德江縣文聯(lián)主席張艷想認為,,在東莞生活三十余年的林漢筠,,自赴德江掛職以來,,時刻踐行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精神,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彰顯了東莞文化魅力,,潛移默化影響著當?shù)匚乃嚬ぷ髡?,在更高平臺“爭機遇、闖新路”,。
用碑文解讀嶺南,,回擊東莞“文化沙漠”謬論
《嶺南讀碑記》是林漢筠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實踐,。這部積作者五年心血創(chuàng)作而成的歷史文化散文集,于2022年1月面世,,依托蘊藏人文歷史的嶺南石碑,,以讀碑的形式來詮釋東莞、解讀嶺南文化,。
研討會上,,專家們圍繞《嶺南讀碑記》的創(chuàng)作特色、創(chuàng)作技巧,、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獻價值,、現(xiàn)實意義、文化挖掘以及作家林漢筠的責任與擔當,、傳承與保護,、折射與呼喚的人格魅力和人文堅守等方面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專家們認為,,《嶺南讀碑記》是作家用腳步丈量嶺南的歷史厚度與寬度的結果,是一部有筋骨,、有溫度的歷史文化散文,,是彰顯一位作家對傳承地方文化血脈的責任與擔當?shù)闹鳌?/p>
(貴州省德江縣文聯(lián) 供稿)
從林漢筠《嶺南讀碑記》探索散文寫作的一些可行性
文/簡宜貴
散文寫作一直以來是爭論得較為激烈的一個話題,。有文學體裁辨別上的,,有創(chuàng)作路徑上的,也有題材分類上的,。但我這么多年以來讀到的關于散文的論述中發(fā)現(xiàn)很大一部分作家或創(chuàng)作者都認可一個觀點:散文,,它本身是文學的,它是文學家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脫離文學性這個大家族,,怎么寫都可以。我閱讀散文作品,,最關注的,,是它創(chuàng)新書寫的可行性。
《嶺南讀碑記》這本集子給我的啟發(fā)我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以下三點:
一,、將“小我”融入“大我”的可行性
集子中,好多篇章敘寫的其實都是大主題,。這樣的主題最難寫,。一是題材大得讓人常常難以駕馭;二是寫這樣的題材會冒很多風險,;三是將這樣的史實以文學的方式來表達確實有難度,。稍不注意就會因為要注重史實而忽略了散文寫作的文學溫潤蒼涼廓達,,不注意還會存在“虛偽”“拍馬”之嫌。
然而林漢筠在敘寫這些史實時卻能夠駕輕就熟,。我讀了兩遍后自以為找到了他打開這扇大門的鑰匙:那就是,,將“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以個體生命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人性觀照,,人文觀照,,選擇最震撼人心的一些歷史畫面還原成具體的散文現(xiàn)場,這樣寫來就讓大題材具有了文學性,,不僅耐讀,,而且更容易讓人接受,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共鳴,。
二,、傳統(tǒng)文化文學解讀的可行性
集子中敘寫的題材除了上述羅列的大主題,其實也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詩意解讀,,這些傳統(tǒng)文化包括了忠,、孝、仁,、勇,、信、善,。然而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篇章讀來卻看不到說教的痕跡,。因為他使用的是形象化的文學性的散文語言,而且很多地方也不時閃現(xiàn)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特別是一些語言的陌生化處理讓人讀來感覺很興奮,。
三、多種體裁表達方式植入的可行性
散文當有散文性,,這是散文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本質(zhì)特征,。然而它又不是僵化不變的?!稁X南讀碑記》這部作品,,你從它的篇什中能夠看到“小說”講故事的痕跡,能夠看到戲劇場景轉(zhuǎn)換的背影,,從他的語言表達中能夠找到靈光一閃的詩歌光點,,還能從其議論的環(huán)節(jié)看出政論文的蛛絲馬跡。
然而集子的本質(zhì)還是散文,。它有散文聚散自如的特點,,有散文有容乃大的胸懷,,有散文現(xiàn)場感很強的具象描述,,還有自己對心靈情感和事件真相的獨到發(fā)現(xiàn),。
(作者系貴州省作協(xié)會員,、德江縣作協(xié)副主席)
碑 魂——林漢筠《嶺南讀碑記》讀后
文/袁先海
讀完林漢筠的《嶺南讀碑記》,,掩卷沉思,該書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很值得學習和玩味,。
首先,學習作者做人,。作者是一個有正義感,、敢于發(fā)聲、有膽識,、有擔當,、有良知的文藝工作者。在一些罔顧事實的發(fā)言人,,發(fā)出不實言詞甚至“黑”東莞,,污蔑東莞時的言論,他敢于站出來用確鑿事實進行有力的批駁,,敢于向異端邪說,,說不。敢于用《喊魂》篇什和《嶺南讀碑記》集子有力地回擊了“東莞就是一塊文化沙漠”的謬論,。
由此看出作者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投身建設家鄉(xiāng)事業(yè)的建設者,,追夢人。不是一個信口雌黃,,隨波逐流,,不調(diào)查研究而亂說一通的人。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個方面,。
其次是作者倡導正能量,。作者自甘寂寞,不為名利,,一門心思研讀東莞當?shù)匚幕?。從讀碑記文章可看出作者的厚實文藝學識,篤定的見解主張,。他是在讀碑嗎,?不是!他用讀碑記文章來渡人,化人,。他肩負文藝工作者育人責任,,挖掘出東莞的《卻金碑》來啟迪人、感化人,、陶冶人,。讓后輩學有楷模,行有示范,。
碑主人李愷身居廣東番禺縣令,,受命督辦東莞進出口船只的關稅。東莞是番東之要津,,天子的南庫,,對外貿(mào)易之重鎮(zhèn)。面臨如此之肥缺,,要留清白在人間,,談何容易,拒百金于千里之外,,這是何等的勇氣和胸懷啊,。
《還金亭碑》講的是明代洪武年間的袁友信建亭施茶于鄉(xiāng)人商賈,樂善好施,,偶然拾得三百兩銀子,。為等失主,堅持三年在亭中賣茶,,最終等來了失主,,原包退還。袁友信拾金不昧,,名揚于世,。洪武三十年、永樂五年兩次為皇帝征召,,在任清廉功著,,鄉(xiāng)人為了傳頌此精神,于民國十三年重修此亭,,樹碑命名《還金亭》,。
《孟子·離婁上》中有一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边@句話說的是“誠”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也是為人的根本,。所以人在世間要有勇氣拒絕那些意外飛來的誘惑。什么財物都是自己用勤勞和汗水換來的,,才受之無愧,。如果沒有經(jīng)過自己的辛勞而獲取的,享受起來總覺不踏實,。誠實守信,人皆敬之,;輕諾寡信,,人皆拒之。袁友信為了等三百兩銀子的失主,,苦心經(jīng)營茶道三年,,從未打過這三百兩銀子的主意。他不是該窮,?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如果是一般人早就把這筆錢據(jù)為己有了,。然而袁友信三年寸步不離茶亭,,生怕失主找不到他,而錯過還金機會,??嘈娜颂觳回摚е鹘K于來亭,,領到失物,,感慨萬千,立表酬謝,。袁友信拒收贈銀,,守住了誠信和清譽之心。其實上蒼是很公平的,,如果發(fā)了意外橫財,,不知是什么后果在等著,古語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撿得便宜柴,燒壞夾底鍋,。不是嗎,?
一個國家和一個人如果喪失了誠信,就等于失去了國富民強的基礎和根本,。所以“還金亭碑”告訴我們要堅守立國,、做人底線:誠實守信,方能國安家旺。
大教育家孔子說:“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從《母親的可園》一文讀出作者是孝子,,常年在外打拼,,沒有忘記“母親的可園”。工作之余陪母親游可園,,話可園,,描可園,夢可園,。尊重母親的所愛,,建筑一座孝順豐碑。我們對父母盡了哪些孝道呢,!莊子云:“以敬孝易,,以愛孝難”。古話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春暉日永,寸草心長,,我們豈能忘恩負義呢,?
《嶺南讀碑記》向我們提供了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諸多史料,,值得學習和玩味的地方不勝枚舉,。
總體來說,本書用北宋至民國近千年歷史的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塊各自獨立的石碑故事,,進行審讀,,將二十塊石碑的靈魂有機地凝結在一起。詮釋著古往今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文以載道,,讓人們?nèi)ンw悟,去追尋,,我謂之碑魂,。
(作者系德江縣詩聯(lián)學會副秘書長 本文有刪減)
從碑中讀出歷史林漢筠《嶺南讀碑記》讀后
文/楊買倫
碑不是歷史,,是地域的文化記憶,,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路標,。通過閱讀《嶺南讀碑記》,從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識,,也感受到了濃厚的歷史底蘊,,感受東莞的老故事。并且有著非常多的感悟與收獲,。
本書寫出了東莞精神中的好品質(zhì),,好道德都是熏陶渲染著我們的內(nèi)心?!叭市⒈笔顷P于忠孝,、關于忠節(jié)、關于忠貞的故事,。千百年來,,嶺南人堅守和傳承這些忠烈文化并將其融入嶺南人民的血液中,,不僅融入嶺南人的血液也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中,。仁孝碑中蔡錫傳在敵人的刺刀下仍然堅守“志士仁人,無求人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靜氣與定力在腥風血雨中他沒有任何的膽怯,。最終在兒子親自審判了日本駐華的最高指揮官,,他回鄉(xiāng)建亭立碑,告慰先父,。巍巍銀瓶青山不老,,如同蔡錫傳不老的故事,在嶺南大地上蓬勃著,,年輕著,。滔滔東江碧水不竭,如同蔡麗金鏗鏘的聲音,,在嶺南上空里回響著,,激勵著。
碧綠的溪水環(huán)碑而過,,合抱的香樟守在碑旁,。碑有拜祭過的痕跡:燭香氣味尚在,碑底下還留有冥錢的絲絲余灰,。雄踞在兩邊的石獅及路邊的香樟樹,,被人用紅布繞過一圈。飄在風中的紅布,,與石碑,、與綠樟,、與肅立的我們構成了一幅別樣的圖,也構出我的家鄉(xiāng)那塊“母親石”,。母親石是兒子學成歸來卻找不到母親,,為紀念母親立了碑每年都會在上圍繞紅繩。是兒子對母親的思念,,是他對母親的一種仁孝,。
仁者愛人,孝者忠敬,。仁孝碑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是做人的基本淮則,,天地間的自然規(guī)律,是人類一切德行修養(yǎng)的基礎,,是思想教化的源泉,。《嶺南讀碑記》中,,豐厚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精神的血脈關系,,使文化成為一個亮點,照亮現(xiàn)實生活,。使我也使我們對東莞故事,、東莞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各個碑記的背后有著不一樣的歷史故事,,感人的事跡,,淋漓盡致的故事使我都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如《義學碑:印在石頭上的芳香》等等,。碑樹立在哪里,,到碑文好想寄托著過去也串接著未來。東莞的故事被樹立的碑文描寫和留存著,。作者在強大的碑文面前,,拿出這本集子時,一股力量又在沖擊著,,雖然我沒有站在強大的碑文面前,,但是通過作者對每一塊碑的描寫我也深受其中。我也感受到了東莞的好品質(zhì),,好道德,。
(作者系貴州工程職業(yè)學院大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