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襟衫 清代以來流行的民間服裝。其式樣有領無扣,,或無領無扣,,在右衽穿一帶子,打結代扣,。大襟衫有長衫,、短襖之分。女式多為短大襟,,長不過膝,。前襟有褖飾,俗稱“滾邊”,。男式有長短兩種,,老年人多穿“長袍”,青壯年多穿短裝,,顏色多為靛藍,、藏青色。
2,、唐裝衫褲 民國以來流行的民間服裝,。男式衫為企領對襟,在臂間駁袖,外縫兩個或四個口袋,,用布條縫制成紐扣,,后逐漸改用“珠殼紐”或金屬喼紐。女式衫為企領大襟,,右衽,、布制紐扣或喼紐。褲子都為寬褲腳寬襠,,另縫上白布做褲頭,,穿上后向中間左右折疊,用布條縫制成“褲頭帶”環(huán)腰縛住,,男,、女款式類同。
3,、裇衫西褲 民國中后期以來知識界和青年男女學生的流行服裝,。裇衫原為西服的襯衣,尖角反領,,對襟,,在肩臂之間駁袖,窄袖口處有扣紐,,左上胸縫有小口袋,。男式西褲原為西服的褲子,直筒褲管,,內外兩側縫接,,前襠當中開口暗藏紐扣開閉,褲頭縫有小布條圈以串扣皮帶,,大腿部位兩側有暗口袋,,褲腳向上折起約兩公分。女式西褲在褲頭右側開口至大腿部位,,有暗藏紐扣開閉,。
4、中山裝 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一種服裝,,屬男裝,。它以唐裝衫為基樣,把直領改為翻領,,大臂處駁袖改為肩臂之間駁袖,,四個明口袋還加上袋蓋,,各釘上紐扣,,原設計上衣紐扣為七粒,后改成五粒,。中山裝褲子參照西裝褲式樣,。中山裝可作禮服,,也可作常服,故舉國推崇,,蔚為風尚,,至20世紀80年代依然流行。
5,、軍干裝 20世紀60至80年代初極為風行的一種男子服裝,。又稱軍便服,依照軍官制服制作的一種男式上衣,,故名,。軍干裝采用立翻領,前襟縫有四個暗開口袋,,外加袋蓋,,前襟有五粒紐扣。在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男性穿用的流行服裝,。
6、學生裝 青年男學生穿著的服裝,,出現于民國初年,。不用翻領,只用窄而低的企領,,穿用時用金屬扣綰緊,。上衣正襟下方各有一個暗口袋,上左方有一個小的暗口袋,。下裝為西褲,。后來校服興起,打破了學生裝的統一形式,,但其基本特征仍是形制筒明,,色彩淡雅,男生上衣下褲,,女生上衫下裙,。
7、柔姿裝 20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女式著裝,。從港,、臺傳入的以輕薄通透的面料制作,其特點是寬松自在,,顏色鮮艷,。該款著裝在當時相當時髦,以時尚女青年為主。
8,、喇叭褲 褲腿下大上小,,像個喇叭,故名,。依其寬大的程度不同,,分稱小喇叭、大喇叭,。該褲型最早在美國流行并席捲歐洲,,在20世紀70年代末經香港、澳門傳入,,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潮流時尚,,為青年人所喜愛,但流行的時間不長,。
9,、牛仔服 一種引進的西方服裝。源于19世紀50年代美國西部牧牛人穿著的服裝,,故名,。牛仔服包括牛仔褲和牛仔衫。傳統的牛仔褲用厚實的斜紋粗布制成,,靛藍色,,短襠直筒,臀圍緊小,,前面有兩個明口袋,,內側另有暗袋,后面又有兩個明口袋,,褲袋上釘有銅扣,。由于它具有健美、耐磨,、耐臟的特點,,為青年人所喜愛,自21世紀以來,,不少年輕女性也穿上男式牛仔褲,。
10、西服 又稱西裝,,與歐美人士穿的一樣,,穿皮鞋打領帶的為禮服,不打領帶的為便服,。自20世紀90年代流行至今,,稱與國際接軌,。
11、休閑服 上身穿夾克,,下身穿西褲,寬松瀟灑,,21世紀以來流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