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棉的地方便是人間樂土,,有木棉的地方就是揮不去的鄉(xiāng)愁,,有木棉的地方就是最美的鄉(xiāng)村。
蔡白村上口村民小組是典型的濱海水鄉(xiāng)村莊,,它的聞名不僅僅是源于暢銷港澳的黑皮冬瓜,也源于一棵近200年的古木棉樹,花開季節(jié),,數(shù)萬朵紅彤彤的花朵如火焰般高舉,照亮家家戶戶,。
1 ,、上口古木棉的前世今生
從鎮(zhèn)區(qū)經(jīng)過道滘大橋,,一過大橋便左轉(zhuǎn)進入上口組的村道,經(jīng)過一片漁塘很快看見一個村莊,。這時候,,迎接你的便是一棵高大的古木棉樹。村道穿過村莊與一條小河流相交,,古木棉便在這個相交的河邊,、路邊矗立。樹下數(shù)畝方圓都是空坪,,周邊有黃花風鈴樹,、長廓圍護。主桿樹皮鐵骨嶙峋,,得數(shù)人才能環(huán)抱,。
古木棉有兩個新舊身份證,就是主桿上掛著的兩塊牌子,,東莞市人民政府統(tǒng)一制作的古木保護編號牌,。一塊是2004年的,上寫“東莞市古樹名木”,,“國家三級古樹”,。還有編號、科屬以及樹齡152年等信息,。另一塊是2022年所制,,它還有一個新身份證號碼:44190012420500025。除了上述信息還有這棵樹的二維碼,,手機一掃,,所有信息可查。這塊牌子所標的樹齡是168年,。樹齡差兩年,,應(yīng)該是后面測定的樹齡更為可信。不過,,村民眼里的樹齡則是“200年不止”,。
2 、仔叔眼里的木棉:既如先祖,,也如孩子
仔叔說,,古木棉不但得到政府的保護,也得到村組的保護,,更得到村民自覺的保護,。他說每天有人打掃清理落花。
說起古木棉的樹齡,,60多歲的仔叔說他很小的時候,,問自己的祖父,,這棵木棉樹有多大。爺爺也說他小時候,,這棵樹就有這么大,!
仔叔講起古木棉樹,既有對待祖先一樣的虔誠,,眼睛里,,話語中,滿是對長輩那種畢恭畢敬,;也有對待小朋友一樣的慈祥,,甚至對待兒子一樣的欣賞。比如,,他描繪這棵樹如何沒有被雷打過,,沒有被臺風吹斷過樹枝,講得繪聲繪色,。臺風來的時候,,樹就會這樣轉(zhuǎn)身……說著他便做出姿態(tài),蹲好馬步,,下盤扎緊,,雙臂像打太極拳半抱于胸前做樹枝狀,然后腰身緩緩地轉(zhuǎn)過來,,四平八穩(wěn),,優(yōu)雅從容。
3,、 池叔眼里的木棉:既是地理標志,,也是鄉(xiāng)愁
79歲的池叔說,以前去東莞縣城,,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這棵木棉樹。他說他現(xiàn)在還記得自己當年在萬江的金鰲塔,,看到這棵樹的時候,,那種自豪感,安定感,。池叔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說了當時的那句話:“那就是我的家鄉(xiāng)?!?/p>
池叔在那一刻,,仿佛回到了少年時候,回到了當年站在金鰲塔向家鄉(xiāng)眺望的時光,。想見當年,,古木棉帶給他的,,不僅僅是鄉(xiāng)愁——那種離開家鄉(xiāng)便無處安放的靈魂,在見到家鄉(xiāng)風物時候,,好像被春風撫慰過,;還是地理標志。無論在哪個方向,,只要目光所及,,就能找到家鄉(xiāng)的位置。
而現(xiàn)在,,隨著古木棉被市政府列為國家三級保護古樹,,慕名而來的游客更是絡(luò)繹不絕。最為池叔他們津津樂道的,,就是這樣一句話:“前幾年,,廣東電視臺來作過節(jié)目,那是省臺啦,!”
當然,,每年的花開季節(jié),遠近的攝影家,、攝影發(fā)燒友,,更是少不了長槍短炮,天天圍著這古木棉兜兜轉(zhuǎn)轉(zhuǎn),。
上口村民小組的村民何其有幸,,近200年的古木相陪伴,一種家族綿延世代榮昌的歷史,,都有它見證,。而古木棉又何其有幸,在全方位的保護與村民的呵護之下,,它依然生長著,,像一個不怕風雨的頑強的孩子。(朱瀾)